名次 球队 积分
  当前位置:主页 > 竞技中国 > 田径 > 文章
   
解密苏炳添:“中国速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01日 19:40:58 [新闻来源] 未知 [阅读数]
 
 

解密苏炳添:“中国速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2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跑出9秒83创造新的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器时代首位晋级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第四次全运会之旅终夺男子百米飞人大战首金,成为史上最高龄的全运会男子百米飞人;第10次正式比赛突破10秒大关,留下运动生涯“十全十美”的注脚。

苏炳添接受记者专访

从2007年刚出道时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成为短跑界的“亚洲之光”,创造的“中国速度”令人称奇,并将依然在百米赛道上继续奔跑下去,意欲开创中国短跑事业的新时代。

苏炳添为读者送上国庆祝福

(上)“亚洲之光”是这样锻造的

2021年8月1日,在中国体育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一天。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此成绩领先于入围决赛的所有选手。一位黄种人晋级奥运会百米决赛,而且成绩位居8名入围决赛选手之最,这是史无前例的荣誉,苏炳添一下子成为了当天世界体坛的焦点人物。一些亚洲媒体纷纷将苏炳添称为“亚洲之光”,苏炳添实现了百年来亚洲黄种人“不可能的奇迹”。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创造历史 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起点:首次“破10”,开启“飞人属性”

苏炳添2007年从中山体校进入广东省田径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2008年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获得男子60米冠军,开始崭露头角。2009年进入国家田径队,2010年与队友获得广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冠军,2011年在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夺冠,逐渐在该项目称霸亚洲。

2010年广州亚运会,苏炳添(右二)和队友(左起)陆斌、梁嘉鸿、劳义获得男子4x100米接力冠军

2012年伦敦奥运会,苏炳添成为中国短跑史上首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此后,苏炳添在国内外各项赛事屡创佳绩,自2015年到今年的第十四届全运会,合计完成10次百米正式比赛破10秒的壮举,2021年至今更多达5次,“亚洲第一飞人”名副其实。

10次百米破10秒,哪一次最刻骨铭心?面对记者的提问,苏炳添不假思索地表示,“虽然东京奥运会半决赛破亚洲纪录,全运会也实现了首金的梦想,但第一次破10秒是最激动的,令我终生难忘”

苏炳添在2015年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首度跑进10秒大关

苏炳添很清晰地说出了首次破10的时间地点,“2015年5月31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为第一位打开10秒大关的黄种人。自己的每一项纪录,犹如电脑存盘一般,苏炳添可以随时准确地说出时间地点。

“这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它让所有亚洲人知道,并不是只有欧美运动员才适合短跑项目,同时也让我自己清楚地知道是可以达到这个高度的。好似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我有动力和欲望去尝试,去挑战这个以前不敢想象的极限”。苏炳添认为这次成绩的历史性突破,为他指明了方向,随即开启“飞人属性”的大门。

据《新闻联播》报道,9月30日晚,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庆招待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苏炳添、杨倩等作为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代表出席了本次国庆招待会 央视网供图

同年8月23日,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半决赛上,苏炳添紧随博尔特通过终点,以9秒99追平当时个人最好成绩,并成为首位进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黄种人。“世锦赛是除了奥运会外,级别、规格最高的赛事了,含金量非常高,三个月内两次百米成绩破10秒,也让我自己信心爆棚,对未来有所期待。”

低潮:“死”过一次,不忘初心待重生

32岁的苏炳添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年过30岁仍处于全盛状态的中国短跑运动员,对于自己身体状态和心态的保持,苏炳添兴奋地表示,“真的可以跟你放开说”!

“十四年的运动生涯中,我在2009和2019年两次遭受腰伤的困扰,10年受一次伤,感觉也很巧合,而2019年的伤势最为严重,当时国家田径队和教练都对我的前景感到悲观,我也曾萌生退意。”

苏炳添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上

2018年,苏炳添在亚运会男子百米夺冠,迎来了儿子的诞生,并成为了暨南大学的副教授,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但2019年,而立之年的苏炳添遭遇了运动生涯的低潮。这一年,他饱受腰部肌肉伤病困扰,竞技成绩开始下滑,在全年共比了17枪,除了室内赛拿到3个冠军,最看重的室外百米仅在瑞士赛夺冠,成绩为10秒34。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真的感觉自己已经‘死’了,这次受伤对我整个运动生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毕竟已经30岁了,外界很多声音认为我的成绩很难再有突破,体育生涯也接近尽头。当时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而且我已确定前往暨南大学教书,算是对未来做好了规划铺垫,所以我自己刚开始也有所动摇(还要不要继续跑下去)。”

苏炳添回首当时人生路上的小插曲仍意犹未尽,“是有点心灰意冷,后来又经历了疫情,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外界也开始质疑苏炳添,500多天没有比赛,还能跑出成绩吗?” 2021年4月24日,经历伤病恢复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后,苏炳添在广东肇庆的田径分区邀请赛亮相,男子百米决赛跑出9秒98的成绩,这是他时隔三年后再度破10秒。

今年4月在广东肇庆,苏炳添时隔三年再度破十秒

“我觉得正是自己不忘初心,对田径事业的坚守和热爱,让我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这也是到了32岁我依然能维持状态的关键”。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正是经此磨难,才让苏炳添变得更为坚强。“在前往东京奥运会前,我就对自己说:你都‘死’过一次了,这条命都是捡回来的,你还怕什么?还能有什么奢求?当时我时刻提醒自己,把心态调整好,专心比赛努力搏杀就好,至于最终的结局,任何结果都可以接受”。

“死”过一次的苏炳添以完美方式涅槃重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即将到来的巅峰时刻埋下伏笔。面对2019年的那次挫折,苏炳添四次提到“死”过一次,咬紧牙关,眼神锐利且不乏杀气,对于自己的重生有激动,更有对百米短跑的坚定。

巅峰:东京奥运,半决赛就是决赛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跑出破亚洲纪录的9秒83,这一成绩若放到决赛甚至可以拿到奖牌,决赛9秒98的成绩是否略有遗憾?苏炳添摇了摇头说,“我去东京的唯一任务就是成为第一名晋级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半决赛就是我的决赛,我必须在那一枪全力以赴”!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

“半决赛我分在第三组,赛前我看了第二组的成绩,只要跑进10秒就可以挺进决赛,但在这种大赛,我是不可能有任何放松的。人不是精确的导航仪,你锁定9秒99的数据就能杀入决赛,似乎可以留力决赛,但这是不现实的。

苏炳添对于决赛的成绩没有丝毫遗憾,“百米大战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起跑时的片刻犹豫都可能前功尽弃,我们在听枪时的专注度非常高,稍微慢一点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千分位毫秒之间的对决。半决赛我所在的小组对手实力都太强大了,你怕别人带乱你的节奏,别人也担心你影响他的节奏,所以只能跑好自己的比赛。其实你看最后的决赛入围名单,我所在的小组进了4名运动员,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所以这种半决赛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必须百分百投入!”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男子百米比赛中 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决赛中,苏炳添位列第六赛道。第一次起跑,英国选手因抢跑被罚出场,外界认为这一变故打乱了苏炳添的节奏。但苏炳添认为没有任何影响,“在裁判发令前,我自己是很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都是按照既定战术来执行,而且多年的大赛经验也让自己不会受到干扰。事实上在全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同样有运动员抢跑,对我的整体节奏都不会带来直接影响。”

东京奥运会4x100米男子接力银牌得主英国运动员吉津杜•乌贾爆出涉嫌兴奋剂丑闻,英国队的银牌有可能被整体剥夺,排名第四的中国队有望递补获得铜牌。对于这个可能的意外之喜,苏炳添表示,“听天由命,希望在自己退役前能够收到好消息,毕竟这个诉讼期少则半年、多则十年”。

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队有望递补获得东京奥运奖牌

圆梦:全运百米首金,抓住最后一次机会

从东京奥运会到全运会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在短短一个多月内3次百米破10秒,令人称奇。对于状态的维持,苏炳添认为难度非常大,“短时间内维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这个对我个人和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在东京奥运会的备战上,我们的计划就是让身体状态在比赛时制造一个高峰,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这种大赛。打完奥运后,身体的整体能量处于释放的过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迎一次高峰本身就是一种极限”。

苏炳添在第十四届全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上 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当然,现在的苏炳添只要正常发挥水平,百米进10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是实力的直观体现”,苏神对于自己目前的能力可谓自信满满。

谈到自己的第四次全运会,苏炳添承认,“这是最后一次百米冲冠的机会了”。2009年是苏炳添第一次出战全运会,当时年仅20岁的他年轻有冲劲,若不是腰伤困扰,完全有机会冲击奖牌。“2013年全运会,张培萌在实力和经验上明显强于我,而2017年当我感觉与金牌越来越近的时候,决赛前在准备活动时拉伤,再次与冠军无缘。”

2017年,苏炳添(左)在天津全运会男子百米预赛上

前两届全运会百米决赛,苏炳添相继输给了张培萌和谢震业,均屈居亚军。输给谢震业的时候,苏炳添已经28岁,“当时真的感觉,有可能这辈子都拿不到全运会百米决赛金牌了。”

谈到此次全运会的备战,苏炳添承认外部和内部因素都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从日本回国后隔离了一段时间,结束隔离后我的双腿都是发软的,因为缺乏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身体很难达到竞技要求,短暂训练十几天后就前往西安,状态肯定不在最佳。”

苏炳添成为外界关注的场上焦点

隔离导致训练不系统,而东京奥运会后外界蜂拥而至的关注热情,也让苏炳添的点点滴滴在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以往的生活节奏,每天只有吃饭、训练和治疗三件事,手机都很少看,专注于自己的田径事业,但如今外界给予我的空间越来越小”,苏炳添表示,自己正在逐渐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

苏炳添(左三)和教练袁国强(左四)在全运会男子百米颁奖仪式上 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中)四大因素,助他实现“中国速度”

苏炳添的“中国速度”是如何练就的?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苏炳添道出了心声:个体的努力、技术改进、外教助力以及科学手段的介入,都是成绩飞跃不可或缺的因素。

执着百米梦想,打磨技术主动求变

从日本短跑名宿伊东浩司在1998年曼谷亚运会百米决赛跑出10秒纪录以来,黄种人花费了17年,才由苏炳添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2015年5月31日,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为第一位打开10秒大关的黄种人。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苏炳添和博尔特同场竞技

从2011年以10秒16的成绩打破全国百米纪录,到今年东京奥运会百米半决赛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亚洲纪录,苏炳添用了10年,将成绩提升了0.33秒。毫厘之间的提升,付出的却是千百倍的努力。

百米短跑被誉为“运动之母”,充分展现人类的爆发力和速度极限。短短的10秒左右时间,将力量逐次分配给身体,完成起跑、加速、途中跑和冲刺的阶段转换。由于人种和基因不同,黑人运动员在力量、速度、弹跳、爆发力等多个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而黄种人的平均肌肉爆发力只有黑人的一半左右。因此,黄种人能够将百米成绩破10秒,本身就已经是奇迹,而苏炳添却已10次完成这一壮举。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在做准备活动

苏炳添表示,百米成绩每提高0.01秒,都意味着胜利,也意味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苏炳添的世界里,有着对百米梦想的执念。科比在“苏神”打破亚洲百米纪录时,曾评价道,“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一个0.01秒的人”。苏炳添虽然天赋异禀,且在百米跑道上不断苦练,但这些并不是实现成绩突破的所有因素。

在苏炳添看来,2014年是其个人成长非常好的契机,“2014年国家田径管理中心颁布了一个利好政策,让优秀的运动员走出去以赛代练,同时将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当时我的百米成绩在10秒20左右,整体的水平并不高,而且身体力量也相对较弱。”

2021年,苏炳添在陕西全运会期间训练

去到外面的世界,苏炳添才知道百米短跑原来可以这么练,这么跑。“我发现欧美运动员的训练并不是纯粹的跑步,他们在跑步过程中会分很多个段落,而且热身活动的方式也与国内完全不同”,正是眼界的拓宽,让苏炳添有了聘请外教的打算。

在此期间,苏炳添已开始对技术调整作出尝试。起跑脚从右脚改为左脚,以减少原来第三步的停顿迟缓,并不断磨合起跑到途中跑的自然过渡。同时将百米跑的步数由原来的47步增加至48步。此外在细节处理上,苏炳添也在逐渐刻意改变自己的摆臂动作,这样的尝试让他在百米跑时的脚掌落地发力感更强。

苏炳添在起跑线前检查

中国田径接力主教练袁国强从2007年开始便在广东省二沙训练中心带苏炳添,看着他一路成长为“亚洲之光”。对于苏炳添的技术调整,袁国强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苏炳添在起跑脚由右脚改为左脚后,百米跑的连贯性更强了”。

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是,苏炳添在2015年改变起跑技术之前,已经是中国飞人,在改变摆臂技术之前,曾两次突破百米10秒大关,也拥有跑进世锦赛百米决战的履历,称得上是亚洲第一飞人。但他非但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反而不断打磨、改进自己的技术。

师从外教后,大腿后群肌肉好似弹簧

让苏炳添再度实现成绩飞跃的,是外教兰迪的到来。

兰迪(左)和苏炳添在训练场上

从2017年冬训开始,苏炳添的训练工作改由美国外教兰迪主管。兰迪对苏炳添的训练安排、手段选择、技术改进和具体要求,都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这被苏炳添认为是自己运动生涯的又一转折点。但对这名外教,苏炳添也经历了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

“当时选择兰迪也是有些机缘巧合吧,2017年全运会结束后,当时我刚刚结完婚,队里原本计划去美国训练,但我个人还是倾向在广东自己练,这样可以多陪陪家人”,苏炳添很坦白地表示,其实当时已萌生退意,“确实有慢慢退下一线的想法,想在广东训练,过渡一下就好,但田管中心的领导为确保我的成绩不受影响,还是希望我在北京练,更主要的原因是外教兰迪一直在北京。”

苏炳添经常进行力量训练

但与兰迪的“蜜月期”一开始并不顺畅,“因为兰迪此前一直是跳远教练,从来没有带过短跑运动员,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我想着有教练带着练,总比自己练要好,于是就跟他先练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苏炳添听从兰迪的建议,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变:首先是起跑前后脚的距离,其次是接触地面时腿的练习。技术改变后的首场比赛,苏炳添就尝到了甜头。“当时是参加欧洲的一项室内60米赛,我以6秒55的成绩获得冠军,距离当时个人最好成绩的6秒50只差了0.05秒,这让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应兰迪的训练方式”。

经此一役,苏炳添意识到 “这个教练的训练方式更适合我,这就好比一位老师教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好差之分。”双方在度过磨合期后,苏炳添在兰迪的全新训练体系下开始迸发出巨大潜能。

苏炳添和兰迪

“兰迪是一名论述型教练,他不会像其他教练完全看实战。在训练中,他会将科学、科技和大数据相结合”,苏炳添表示,在训练之初,外教传授的很多训练技术动作都很难完成,“即使吃力完成后,大腿后群肌肉会非常痛,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肌肉力量不足导致的,而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时,做这些动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外教会将你的大腿后群肌肉逐渐练成好似一根弹簧,让你在奔跑的过程中有越跑越轻松、越跑越快的感觉。事实证明,我们黄种人也是完全可以适应欧美的这套训练体系的。”

兰迪通过以往的运动数据研究,曾不断地给苏炳添灌输自己的理论判断,“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我具备百米跑9秒78的水平,兰迪鼓励我说,以我的能力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奇迹”,苏炳添一边对记者说一边笑着摇摇头,似乎至今都不太相信兰迪的“天方夜谭”。

“我当时对兰迪的言论肯定是不信的,因为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极限,即使你再有能力,也不可能100%的发挥出来,很多比赛你发挥出九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百米短跑想要呈现出完美成绩,必须要有天时地利,比赛当天的天气、湿度和风速等缺一不可。”

科学手段助推,力量媲美欧美运动员

兰迪对自己的技术改变,苏炳添认为是全方位的。他表示,外教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以往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科学元素,比如一些专项化的器材我都是第一次见,又比如跳跃式的测试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跑道,根据你每次的训练,在接触地面的同时会即时显示你的跑动数据,让你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状态。”

2018年,苏炳添正在备战雅加达亚运会

苏炳添认为个人力量的提升是一点点累积的,“我刚开始接触的那些国外体能器材,最初只能做到900次,但现在可以轻松做到3000次,这对腿部力量提升的贡献是巨大的。”

苏炳添的起跑技术被公认是世界一流,这得益于他不同于常人的腿部和腿部肌肉力量。

跟随兰迪训练后,苏炳添认为,2018年是其运动生涯的分水岭。“在2018年前,我百米跑的最大优势就是起跑和前半程,这两块一直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同时我也认识到后程降速的问题,这就导致我不足以再进一步突破10秒大关。”

这是苏炳添在60米跑大赛屡屡夺冠、却在百米跑无法实现再突破的主因。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授熊西北表示,苏炳添的爆发是因为中国现阶段短跑训练理论的改变,“以前大家都重视百米跑的前半程,现在更强调40米到100米之间的加速。”

一项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由10秒90提高到10秒,诸多因素中,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力量的加大占12.34%,而放松能力的改善占到21.57%。

冲刺能力的提升是苏炳添在东京奥运创造历史的重要因素

正是兰迪的到来解决了苏炳添后程冲刺力差的弱点。“归根结底还是肌肉能力和力量的不足,这几年跟着兰迪练,很多人都说我的身体机能和肌肉外观越来越有欧美运动员的范儿,我个人也有同感,自己的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记者问如果提前开启外教的训练模式,苏炳添的神奇之旅会不会提前上演,对此,苏炳添深思了片刻,肯定地回答道:“我觉得起码可以提前三四年,毕竟刚出道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相对薄弱的。”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 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对于外教给苏炳添带来的变化,袁国强表示,“这个外教团队非常有系统性,体能师负责体能,康复师负责康复,分工明确。兰迪不同于我们这些运动员出身的教练,他本身是学术派,非常擅于利用科学手段,注重大数据与理论的相结合,他会利用一些仪器等技术手段,监测苏炳添的身体状况,通过长时间跟踪其起跑、冲刺、摆臂等技术动作,用大数据的方式提出合理有效且针对性极强的调整建议,这对苏炳添身体能力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恩师袁国强:成功绝无侥幸,专注态度无人可比

陕西全运会百米决赛夺冠后,苏炳添和他的广东省队教练袁国强一起登上了领奖台。苏炳添把金牌献给袁国强。“我跟教练许下过愿望,这个冠军要送给袁导,他为中国短跑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没去东京奥运会,但一直在幕后指挥我们、支持我们。这块金牌也属于袁导,谢谢袁导!”作为苏炳添的伯乐和恩师,袁国强对苏炳添的了解几乎无人可及。

苏炳添和恩师袁国强在陕西全运会男子百米颁奖典礼上

袁国强对苏炳添的第一印象是“跑起来很协调,像一个球”,而他的任务就是帮苏炳添“把小球变成大球”。

袁国强与苏炳添是同类型的运动员,身高都在1.70米左右,却创造了中国男子百米电子计时时代的第一个全国纪录。“百米短跑没有障碍物,运动员只需要不停地翻动双腿向前跑,对身材的限制是最小的。”袁国强钻研的是如何将步频、步幅与身体条件完美结合的理论。

对于苏炳添的蜕变且32岁依然维持在超高的竞技状态,袁国强表示,这是综合各方有利因素才造就了如今的成功。“首先是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按摩和水疗等技术手段更为先进,让运动员逐渐远离伤病的困扰。其次是先进的科学仪器也让运动员能够迅速从伤病中恢复,以最快速度投入到训练中。毕竟这种短跑项目,必须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打磨。”

2016年,袁国强在训练场上指导苏炳添

当然,袁国强觉得苏炳添的腾飞,核心因素还是其职业态度上的端正和对田径事业的专注。“训练上的自觉性是苏炳添的一大优点,他只要锁定目标,就会认真去做,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他想着百米破10秒,那他的训练就会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即使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做得很足、很认真。而且对每日的训练计划一丝不苟,该练起跑就练起跑,该练冲刺就练冲刺,平常不会像有些队员那样一边训练一边聊天,或者看手机,他属于那种投入、敬业的运动员,完全沉浸在百米的跑道上。”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身披五星红旗 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摄

在袁国强看来,苏炳添的成功没有一丝侥幸,完全是14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态度始终如一,一切才能水到渠成。“很少有运动员能像阿添这样的职业态度和品德,我们在训练前只是简单的沟通,他平常会记录自己的训练,非常清楚应该怎么练,应该注意些什么。”

同时,袁国强教练也觉得苏炳添是一名擅于动脑筋的运动员,“他经常会总结自己的技术特点,也会思考摸索问题的原因,常常会问,‘为什么我不能完成这个动作’。比如2015年改变‘扒地’的技术动作时,他都会半夜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与当时一同训练的谢震业反复推敲,这就是其职业态度的最好体现。”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苏炳添带领广东小将捍卫了“中国速度”的荣耀,广东短跑也涌现出严海滨、陈冠锋等新人。对于广东短跑的长盛不衰,袁国强教练觉得还是因为历史底蕴深厚,“短跑向来是我们广东的传统优势项目,从教练员到运动员,我们的技术动作一直处于国内顶尖水平,这更多的是广东短跑的一种传承。当然,这也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短跑项目是必须要始终保持训练强度的,南方人耐热,夏天训练更容易适应,而冬天气温也不低,冬训能保持适合的强度。”

广东小将陈冠锋

中国能否出现第二个苏炳添?袁国强教练认为,这会是一条漫长的路。“严海滨和陈冠锋在这次全运会上的表现有很大的突破,但两人目前均处于成长期,比如陈冠锋与高手对决时如何过心理关,严海滨如何不断提升比赛能力,这些都是靠一朝一夕的苦练才能逐渐达成的。这些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一定不会比苏炳添走得轻松”。

接棒刘翔,从“追光者”变“引路人”

在苏炳添奥运会创造历史后,刘翔曾高呼“封神”!苏炳添认为,刘翔是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短跑项目的引路人。“翔哥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其实我们黄种人是可以站上奥运会短跑决赛跑道的,我们是有能力拿冠军的!”

2016年,苏炳添和刘翔在CCTV体坛风云人物颁奖仪式上

苏炳添一直很崇拜刘翔,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夺冠后,曾于2005年前往中山市体校,那是苏炳添第一次见到刘翔的“本尊”。“当时我只有16岁,在学校的三楼远远望着操场上被粉丝前呼后拥的刘翔”,苏炳添回忆道:“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时,我在睡觉,第二天起来听说他拿冠军了。那时候太小,对奥运会没有什么概念,但后来从事百米跑后,才逐渐了解刘翔,才明白他对于整个中国田径短跑运动的意义。”

2015年,苏炳添首次“破10”时,刘翔在现场见证了全过程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苏炳添,被安排与刘翔住在同一个房间。“那时我跟他说起2005年在中山第一次见到他,翔哥说怎么当时不找他玩,我开玩笑地说,当年彼此的身份太过悬殊。”此后,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第二次因伤退赛,再度深陷舆论漩涡,不久饮恨退役。英雄相惜,苏炳添表示,若没有舆论压力,刘翔甚至可能出战东京奥运会,“我觉得大家欠刘翔一个道歉”。

相比当年的刘翔,如今苏炳添的光环有过之而无不及,已成为中国体育界新的旗帜。当年的16岁少年,已从“追光者”变为“引路人”。“私底下,翔哥会经常鼓励、激励我,他是我的榜样,我也希望能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将这种榜样的力量一路传承下去。”

谈到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苏炳添认为,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波折与困苦都是必须承受的。“有天赋的运动员太多了,但我们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成长过程,只需要把最好的资源给他,多鼓励他,只有克服一切磨难,才能迎来丰收季节,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下)扎根广东,苏炳添有这些未来目标

对于运动员来说,巅峰时期的万人敬仰很多时候只在瞬间,像烟花一样。冷静下来后,人们很快会追问,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或是说,这种巅峰能持续多久?苏炳添也不例外,奥运会半决赛9秒83的成绩绝对是一个顶峰,赛前他定下的“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目标也已实现,摆在这位32岁老将眼前的问题是,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下一个目标:明年亚运会进10秒

“苏炳添,电子计时器时代亚洲第一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东京赛场一战封神,2021年8月1日,网络被“苏炳添”这个名字刷屏。令人们惊讶的除了9秒83这一成绩外,还有苏炳添的年龄。32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值壮年,但对一名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这不仅算不上黄金年龄,甚至不少人选择了在这个年龄退役。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

有学者统计了田径世锦赛跑进百米半决赛的男子运动员,发现其跑出最佳成绩的年龄集中在25至26岁,换言之,运动员在这个年龄以前往往处于上升阶段,并在25岁左右到达巅峰,而之后身体机能、竞技状态、伤病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愈发明显,成绩也会有一定波动。

年龄的增长不可逆,却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弥补。作为暨南大学的副教授,和苏炳添一起火上热搜的还有他在硕士期间写的论文,里面提到“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变化,训练手段的科学化,以及伤病康复水平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

2021年,苏炳添在全运男子百米首次加冕 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他还把自己作为论据,“如笔者在29岁依然跑出9秒91的世界级成绩“。而网友笑言,如今这篇论文可以更新了,毕竟“这位笔者在32岁时以9秒83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这一切在与苏炳添的交流中也有迹可循。他提到2017年开始跟随外教兰迪训练,这位外籍教练为自己带来了更先进科学的训练理念,随后的2018年便三破10秒大关,而从2019年腰伤中恢复过来后,整个人便更能”放得开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他不断寻求探索和突破的野心。在采访中,苏炳添表示,“从年龄的角度我也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加特林在39岁时也跑进了10秒,百米短跑最大年龄的运动员是41岁退役的,他在39岁的时候还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2016年,加特林在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上

也许更科学的训练、更好的心态以及前人树立的标杆都令他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因此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再坚持到下一届奥运会”时,他并没有犹豫,直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不过随后又补充道,“只不过说我坚持到三年后的巴黎,还能跑进10秒吗?如果不能跑进10秒,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清楚地明白着外界对他的期待,也明白着自己身上的使命。

关于接下来的坚持,他也有着清晰的规划,“三年有点太远了,我现在需要想的是明年亚运会我还能不能跑进10秒,能跑一年是一年,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就是一个榜样,告诉年轻的运动员,其实我们32岁还可以拿全国冠军,33岁还能在亚运会破10秒。”

“苏炳添短跑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有哪些?

在全运会男子百米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苏炳添透露了自己希望在暨南大学成立“苏炳添短跑实验室”的消息。

“比起其他地方,我还是想要回到自己家乡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苏炳添表示,一直以来广东省的短跑运动发展都很强,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家乡传承下去。而暨南大学作为自己的母校,一方面心理上更加熟悉,另一方面也有更好的资源进行对接和支持。整个实验室在选材、环境等方面都会加入苏炳添本人的经验,当自己在一线比赛时,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运营。

2018年10月,苏炳添在暨南大学为学生授课

苏炳添表示,希望将这个实验室打造出一个模型,为更多运动领域的好苗子提供一个训练和发展的平台。目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仍是地方体校到国家队这样的模式,少有针对于某一项目精耕细作的实验室培养模式。苏炳添设想,这一实验室将会融入更多的针对性方式,例如聘请外教,与国际上一些更加先进的理念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苏炳添还特意提到了关于生物力学方面的运用,这也与他之前提出的“模型”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相比起机械化的训练,生物力学将数据精确到个人,通过用科技的手段对每个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2018年10月,苏炳添在暨南大学为学生授课

实际上,国家对于科技在体育方面的运用也十分重视,“模型”这一概念来源于今年体育总局聘请的一名生物力学方面的外籍专家,其将诸多百米优秀运动员的数据综合后打磨出一个模型,其他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个人数据进行匹配,结合自身的训练视频与标准模型对比,寻找差距后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练习。

可以看出,苏炳添对于田径的热爱不仅在于对自身的不断突破,更着眼于整个中国田径事业的发展,这也与他另一个身份不谋而合。在公开场合他多次强调自己是一名运动员,还是一位老师。训练之余,苏炳添会回到学校给学生们教授短跑课程。而面对这样一位巨星级人物,学生们给予的回应是“课秒光“。

苏炳添的课很抢手

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比赛期间,暨南大学组织了师生共同观战,问到现场学生们的感受时,大多数的回答是”苏老师太厉害了,我好想抢到一节他的课!“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说起这个问题,苏炳添也表示,回来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想要和自己拍照,自己则会劝他们先好好上课。在授课内容方面,相比于专业课,公选课的学生更多的涉及到体能、热身等较为基础性的知识,目的是希望增加他们对田径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一项运动。

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以后回来上课时会有人来围观,苏炳添笑了笑:“不怕,这个是正常的事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田径。“暨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苏炳添的评价是:“苏老师是一个非常自信,也充满家国情怀的人。”

中国体育会不会出现下一个苏炳添?“我不敢说能不能达到9秒8几这样的高度,但是未来几年中国再出现一个破十秒的运动员应该不难。”

这种信心从何而来?苏炳添认为,当前中国短跑的训练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运动员整体水平也比较高,“这一届全运会百米决赛第八名是10秒29,这个成绩放在前两届是可以拿奖牌的,所以说现在年轻一代的运动员真的非常优秀。”培养更多的田径人才,让中国短跑的训练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这也是苏炳添在未来致力的方向。

聚少离多,儿子模仿爸爸比赛

2017年,苏炳添结束了爱情长跑,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完婚,婚后的苏炳添也有过退居二线的念头,他向记者坦言当时并不想前往美国训练,希望在国内的时间多一点,可以更好地陪伴家人。但是在广东没有适合的教练,只能自己练,经过一番考量,苏炳添还是做出了前往北京训练的决定,也就在这时遇到了外教兰迪,让苏炳添的训练方式和理念都有了大幅度的调整。

竞技体育要出成绩,需要日复一日的认真训练,这也意味着运动员往往会缺失许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2018年苏炳添升级为父亲,但妻子林艳芳生产时恰逢苏炳添要参加欧洲巡回赛卢塞恩站的比赛,苏炳添因此没能见证儿子出生的重要时刻。如今,儿子“小天天“已经满3岁,正是飞速成长的年纪。全运会后,苏炳添回了广州,时隔7个月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发现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苏炳添带着儿子跑步

9月27日当天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前,苏炳添刚送完儿子去上幼儿园。“上次在家时,他还不会说很多话,这次回来,发现他已经开始问许多‘为什么’了”。说到这里,苏炳添一向坚定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儿子也在摸索自己的人生了“。“小天天”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只是有着对父亲本能的模仿。

苏炳添透露,家人平时会一起看他的比赛,“小天天”知道他的爸爸在跑步。此次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苏炳添在比赛时,他的儿子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看到爸爸做什么动作都会跟着学,“他妈妈发视频给我看,我们比赛中预备的时候蹲下来,他也跟着蹲了下来。”

东京奥运会归来后,苏炳添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出和儿子一起的照片

运动员长年在外训练比赛,家人的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力量。在社交媒体上,苏炳添会晒出自己的训练日常,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几乎每一条微博苏炳添都会艾特妻子,而点进苏炳添妻子的微博,通常都是平淡而美好的生活日常,妻子也会相应地艾特苏炳添。两人偶尔在评论区互动,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彼此。

如今的苏炳添,赞誉和掌声随处可见,他会如何更好地平衡田径事业与家庭?苏炳添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他希望尽早落实短跑实验室的一个动力,“未来不排除在广东继续练,如果能尽早落实,我都希望在学校练,这样可以离家人更近,现在孩子也长大了,希望多给孩子一些陪伴。”

“脱下钉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赛场外的苏炳添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会去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看看网友的评价。被问到是否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时,苏炳添显得很释然,“我想我也没做错什么,别人应该不会说我(坏话)吧。“

说到这里,苏炳添谈起了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也是中国田径另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刘翔。2004年刘翔在雅典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举国上下倍感振奋。但在2008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苏炳添认为,别人没有达到刘翔的高度,所以很难理解他。自己当下彷佛在经历刘翔曾经经历过的关注和压力。他表示,如果哪天不跑了,大部分人应该会理解,”毕竟年纪在那里,运动员也不是铁人。“苏炳添也在用行动试图去做出一些改变,例如全运会赛后的发布会,他就呼吁外界在运动员低谷时应给予更多正面的支持,也期望公众能够换位思考,对运动员给予尽可能多的理解。

“其实运动员就是一个职业,没有国家、学校包括省队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脱下钉鞋,离开跑道后,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苏炳添这样看待如今的自己。

苏炳添现在有多重身份,“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副教授”、“亚洲飞人”,同时还是丈夫、父亲,也是一名老师。“这么多身份,你最喜欢哪一个?”

听到这个问题后,苏炳添微微低下头后又很快抬起来,“最喜欢苏炳添,我就是我”,声音不大,却很坚定。这个回答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很“苏炳添“。

>>记者手记

亲和、冷静、犀利的和谐统一

当记者在暨南大学第一眼看到苏炳添时,已经换上便装的苏炳添看上去只是一名身材并不特别醒目的小伙子。卸下紧身运动衣,浑身肌肉线条被隐藏后的苏炳添,很难与世界顶级短跑运动员画上等号,更像是邻家的小哥哥。

苏炳添(左二)和记者合影

采访中,苏炳添说话时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神虽然锐利,却并不咄咄逼人,是那种冷静观察、沉稳分析的眼神。这种性格也被认为是苏炳添的天赋之一:不容易紧张,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放松能力和强大自信。

采访苏炳添是在9月27日的上午。与在赛场上的霸气不同,面对面坐下来的苏炳添给人的感觉是亲和的。对于记者而言,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自信、健谈,回答提问时会注视着你的眼睛,目光里透露着坚定,但不会令人感到压力。说好的30分钟专访,最后聊了一个多小时。苏炳添敞开心扉,记者感觉干货满满。

成功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整个采访下来,记者更多的是倾听的角色。就像在赛场上一样,在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苏炳添对场面的掌控力,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更体现在他对于自己在田径事业上清晰的规划。

在苏炳添身上,仿佛能看到姚明、刘翔、邓亚萍等前辈的影子,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他们都有着高智商、高情商,言谈举止滴水不漏却又不乏真诚,话语和眼神中都写满自信、果决和真实,让你身不由已就被其所感染、吸引并引发共鸣。

苏炳添为读者写祝福语

许多人会在巅峰时期面对鲜花和掌声而迷失,苏炳添没有,他直接地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一直铭记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竞技运动员在一线的时间毕竟有限,苏炳添未来的规划显露出他长远的目光。

虽然赛场与日常是两个不同的状态,但记者并未感到割裂,他会直接地表示,“不希望在比赛时受到太多打扰”,也会在谈起家人时变得温柔。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面貌:积极、清醒以及最不可缺的努力。

 
 
    相关新闻
  ·赛场上最“靓丽”的风景:美女跑者!  
  ·跑步是一项“奢侈”运动!不但有时间,还要有钱……  
  ·跑者的“愤怒”:跑步显露人品  
  ·默念“咒语”真的有用,跑步也有精神胜利法  
  ·苏炳添成绩提升 教练功不可没  
  推荐新闻
         
  · 足彩比分直播胜负彩比分:2  
  · 你知道田径中pb WL MR是什么意思  
  · 田径比赛中为什么要用蹲踞式  
  · 安顺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开幕  
  · 中国15岁百米天才横空出世!  
  · 2020世界田径重点赛程一览看这  
  · 女子田径冠军被判“生物学上  
  · 为什么叫她“地表最性感田径  
  · 中国又一田径天才诞生!比同  
  · 军人运动会2019奖牌榜:奥运会  
         


Copyright@1991-2026 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体育日报 ※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39505号 联系邮箱:4600860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