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次 球队 积分
  当前位置:主页 > 竞技中国 > 棋牌 > 文章
   
楚河汉界孕育的国粹,象棋的文化魅力与传承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13日 09:08:39 [新闻来源] 未知 [阅读数]
 
  楚河汉界孕育的国粹,象棋的文化魅力与传承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入了楚汉争霸的时期,在京索之战后,汉军击败楚军,项羽退守荥阳以东,而汉军久攻不下,无法跨越荥阳,双方在鸿沟僵持数月不分上下。而这鸿沟便是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研究中国象棋文化的发源地,离不开荥阳北部的广武山。楚汉争雄,鸿沟为界,相持经年,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楚河汉界”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国古代象棋包括棋盘结构、棋子颜色、博弈格局的设定等,从刘邦、项羽集团双方对垒攻战的历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逐步发展完善,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比拼智力的娱乐竞技项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访古探今,追溯中国象棋文化

中国象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四年十月,汉军破曹咎取成皋后,与楚军隔沟对峙,双方僵持数月不分上下,最后,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鸿沟就成了“楚汉河界”,并成为日后象棋对弈的专业用语。

如果向更早的年代追溯,可以寻觅到中国象棋的雏形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作工艺。中国象棋萌芽于极为古老的年代,最早的表现形式是祭祀与占卜。到周代,有了“六博”的形态和制作工艺。最早的记载是屈原的《招魂》:“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六博

到汉代,中国象棋又经历重大演进,不再掷“琼”行步而出现“塞戏”的制作工艺。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象经》这样的专述象棋的文字典籍,并且王褒做《象经序》指出象棋是以易学为核心理念的。到了唐代,人们则依据牛僧孺象棋中的传奇,展现出“宝应象戏”的基本形态,并且有金属棋盘和“金铜而形”的棋子,棋子的名目已有“将”“车”“马”“卒”“物包”和“矢石”。传奇中虽然没有标明棋盘,但在之后的北宋初年,苏绣名的“琴棋书画”作品中,可看出棋盘为“八八六十四格”“黑白相间”,以“四象”文搏斗为核心内容。

唐末到北宋初的百余年间,象棋又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演进,由易学的“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的“四象之博”,发展成了楚河汉界象棋,即在棋盘的中部增加一条横线,名为“河界”,棋子分黑、红双方,隔“河界”对峙,且由格子里博“易象丕变”转为对弈双方隔“河”相对在“竖九横五”的纵横线上相争,象棋新演进而形成的态势完全秉承楚、汉在广武山隔鸿沟对峙的历史典故。

随着时代的发展,象棋的制艺也与时俱进。如增添了一个名目“炮”,变古代象棋的六目为七目,但这对象棋的文化底蕴没有丝毫影响。

《象戏》

北宋.程颢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白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由此可见,在千年前的宋朝,诸多文学作品中就十分明确地表明,新演进成形的中国象棋形制和对弈方法确从楚汉隔鸿沟对峙中受到启迪。

楚河汉界象棋制作工艺的深厚文化内蕴源于楚汉的鸿沟对峙,而象棋博弈的真谛“斗智不斗力”则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当年,项王曾约汉王隔鸿沟对话,并提出要和汉王单打独斗,刘邦笑着谢绝:“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而项羽早就埋伏了弓弩,此时话不投机立刻放箭射伤了刘邦。显然,象棋棋规里的“两王不能相见,后来之王见先到之王为负”应该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象棋棋子分红、黑,就更明确了象棋源于汉、楚之争。据记载刘邦宣称自己是“赤帝子”,起兵反秦时“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称炎汉,崇火德,尚红。项羽随项梁用会稽之兵起事,袭用秦制,又得东阳陈婴“苍头特起”之兵,崇水德,尚黑。所以楚河汉界象棋红方为汉、黑方为楚,双方对峙于鸿沟两边。更为重要的是,在象棋制作工艺中,楚汉相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展现到棋盘上“楚河汉

 
 
    相关新闻
  ·豫陕象棋高手线上对垒“楚河汉界”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是不是真的存在  
  ·空白分界为什么称为“楚河汉界”?  
  ·象棋上楚河汉界的发源地  
  ·业余棋王赛“楚河汉界”隔不断的象棋情  
  推荐新闻
         
  · 中国象棋中的两个为什么:为  
  · 象棋大师孙浩宇“踢馆”深圳  
  · 要从象棋看中西历史差异  
  · 象棋12岁天才双杀全国冠军,全  
  · 国际象棋的四种等级称号  
  · 象棋特级大师妙用盘外招,绝  
  · 世界上最厉害的象棋软件输了  
  · 2019-2020冬春全国业余围棋赛事  
  · 揭秘巴萨新帅:高智商的国际  
  · 儿童围棋公开赛已报名单公示  
         


Copyright@1991-2026 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体育日报 ※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39505号 联系邮箱:3755208@qq.com